世界睡眠日|中醫提醒四時變化對睡眠時間進行調整
3月21日是第24個世界睡眠日。睡眠是人體的重要活動,良好的睡眠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必要基礎。“寤寐”是傳統中醫理念中的一對對立統一關系,“寤”指的是清醒,“寐”指的是睡眠,對人的休養生息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。
中醫學中有幾個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中說:“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;平旦陰盡而陽受氣,如是無已,與天地同紀”。人體的陰氣和陽氣變化受到自然晝夜更替的影響,晝屬陽、夜屬陰,因此寤屬陽、寐屬陰。四季的晝夜分布時間有所不同,人們也應當根據四時變化對睡眠時間進行調整,例如冬季“早睡晚起,必待日光”,春天則“夜臥早起”,以順應自然的陽氣生發。
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中對人體的營衛運行有所解說:“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,行于陽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,故氣至陽而起,至陰而止”。衛氣屬于陽氣的一種,是日常飲食中吸收的水谷精微轉化而來,是一種具有溫養內外、護衛肌表、抗御外邪、滋養腠理、開闔汗孔等功能的悍氣。當衛氣運行于陰時則陽氣盡而陰氣盛,反之亦然,因此人們通常在夜晚進入睡眠,在白天出來活動。睡眠時間的長短因人的年齡階段、性別、體質等因素而異。一般來說,人的生長發育所必要的睡眠時間隨著年齡增長而縮短,是因為氣血運行也在經歷從生發、充盈到衰減,直至氣血陰陽俱虧的過程,所以老年人睡眠短淺,出現“晝不精,夜不寐”的現象。此外從中醫臨床分型來看,陽盛型、陽虛型體質睡眠時間較少,痰濕型、血瘀型體質睡眠時間相對多;因體內的“衛氣多寡”不同,不同體型、體寒與體熱的人睡眠時間也不盡相同。
至于人的醒與眠則與心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。心神的動靜對形體的動靜有著主導作用,神靜則寐,神動則寤,即心情平穩舒暢則容易入睡,心情焦躁不安則難以入眠。因此當心神受到溫度、光照、天氣變化等因素影響時,睡眠質量與時長也會相應地受到影響。例如人們在晴天容易早醒,陰雨冰雪天氣則容易多睡不醒。同樣的情況也體現在春夏與隆冬季節的睡眠時長差異上。
人在睡眠時,精氣神皆內守于五臟,五體安舒,氣血和調,代謝減緩,能夠高效地恢復白天消耗的體力和精力,消除身體疲勞。睡眠不足時會出現心情煩躁、容易激動或精神萎頓、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癥狀,長此以往則會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。人體組織器官的自我修復也主要發生在睡眠中,其中也包括毛發和皮膚組織的新陳代謝,因此保持充足睡眠也是呵護毛發和美容養顏必不可少的。
傳統中醫中的子午流注理論對人體五臟六腑的運行規律有所解釋。哪個臟器在什么時辰對人體循環起到關鍵作用,從健康養生的角度提供了有效參考。中醫一般建議在夜晚11點之前入睡,是因為子時(夜晚11點-次日凌晨1點)膽氣開始生發。膽在氣血運行中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,子時陽氣初生,需要進行養護,錯過了最佳休養時間則會影響白天的精氣神。丑時(凌晨1點-3點)則是肝臟的排毒時間。肝的主要功能是藏血和疏泄,一方面調節血量、滋養臟器,另一方面通利經絡、保持氣機通暢。大多數熬夜人群存在皮膚粗糙、黑斑、面色發黃以及情緒不穩定的問題,大多是因為這兩個關鍵時間段沒有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導致的。
集中排毒,即通過糞便將新陳代謝的廢物排出體外的最佳時間是卯時(早上5點-7點)。卯時大腸經當令,臟器經過一夜的工作將毒素運送到大腸,因此錯過最佳的排毒時間,會延長毒素在體內的停留時間;辰時(早上7點-9點)胃經當令,此時如果缺少食物攝入則會影響身體正常的營養吸收。因此早睡早起且保證充分睡眠也是為了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,是保持健康狀態的必要條件。
需要注意的是,嗜睡、多睡不醒也未必是健康的狀態,過多的睡眠可能導致大腦皮層抑制,使腦細胞缺氧。良好的睡眠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標準來評判:
1.入睡快。就寢后15分鐘以內能夠進入睡眠狀態;
2.睡眠深。睡中呼吸勻長,無鼾聲,不易驚醒;
3.不起夜。睡中夢少,很少起夜;
4.起床快。早晨醒來身體輕盈,精神舒爽;
5.不困倦。白天頭腦清醒,工作效率高。
人體在睡眠時百脈才能休養生息、推陳出新。良好的睡眠才能帶來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,保持身心健康。關注睡眠健康,養成良好的健康睡眠習慣,為自己的身心健康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