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北山城何以“藥濟天下”——聚焦中醫藥現代化的通化實踐
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,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。傳承精華,守正創新,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、產業化,是我國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題。大醫精誠,藥濟天下,致廣大而盡精微,正是吉林省通化市在這一命題下,做精資源、做長鏈條、做強創新的邏輯主線。
長白山腹地,鴨綠江之畔,得天獨厚的生態區位,賦予了通化發展中醫藥的先天沃土,促其以此為基擦亮“中國中藥之鄉”“中國醫藥城”等金字名片。11月25日至26日,第九屆中醫藥發展與科學大會在通化召開。會議期間,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共商中醫藥發展傳承大業的同時,也在聚焦這座東北山城“藥濟天下”背后的生動實踐。
承“天然大藥庫”做精道地藥材
藥材好,藥才好。
地處吉林省東南部的通化,坐擁“中國三大天然藥庫”之一的長白山。這里有著豐富的優質藥材資源,已查明藥物資源1133種——人參、五味子、細辛、天麻等20余種道地藥材分布廣泛,品質上乘。
小雪節氣過后,位于通化市通化縣的國家紅松儲備林,皚皚白雪中孕育著勃勃生機。“我們在紅松林間套種中藥材,仿野生種植,不多加人工干涉。”通化縣森通實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史俊清介紹,這種方式不僅能長出好藥材,還能育出好種子。
野生中藥材雖品質卓越,卻面臨產量不穩定的制約。在自然承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,如何穩定地獲取高品質的中藥材,是中醫藥產業需攻克的重要一關。“將本地中藥材播種或移植到本地的林下。除了種植外再沒有人工干預,讓中藥材回歸‘野生’和‘天然’。”通化市醫藥和食品產業服務中心主任丁全剛說。
早在20世紀80年代,通化市園藝研究所就已開始長白山藥用植物研究,在中藥材繁育技術研究、新品種選育研究、病蟲草害防治研究、豐產栽培技術研究等方面持續進行關鍵技術攻關,并取得突破。“隨著面積越來越大,效果也在不斷顯現。”史俊清介紹,套種模式在通化縣已經推廣至1萬畝,其間栽種了十幾個中藥品種。
技術保障,科學支撐,讓通化得以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和中藥材標準化體系建設,為生產安全、有效、可控的優質中藥材保駕護航。在這一過程中,還形成了從大企業到小農戶全鏈條精耕優質藥材的體系。
在通化縣英額布鎮山頭村,孫茂軍種植人參已有30多年。他自2010年開始嘗試在非林地栽參,現已形成規模化種植,基本實現了訂單式銷售。為了種出高品質的人參,他在種參前兩年就開始培養土地。“這樣的標準化種植,既保證人參品質和產量又保護生態。”他說。
這是近年來通化主動融入吉林省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的縮影。全面推進人參標準化種植,為當地人參產業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。除人參外,五味子、天麻、淫羊藿、穿山龍等中小藥材的科學種植也在當地不斷優化、推廣。目前,通化非林地中小藥材種植面積6.5萬畝,林地中小藥材種植面積3.6萬畝,預計2023年末可實現總產量超4萬噸。
秉“中國醫藥城”做長產業鏈條
高品質藥材的穩定供應,使得中醫藥產品得以通過精深加工實現“七十二變”,產業鏈條不斷延長。
通化作為全國首個“中國醫藥城”,開發中醫藥產品的技術底蘊自有其道。當地現有中藥制藥生產企業59戶,持有2272個藥號,占全國總量的4%,在國內名列前茅。在一批“頭雁”企業帶動下,這座東北山城的醫藥健康新品種還在不斷涌現。
通化市科學技術局三級調研員李紅軍介紹,通化目前有7戶醫藥企業開展14個古代經典名方研制開發項目;20個在研的配方顆粒項目有序進行;萬通集團的“甘芍膠囊”、吉通藥業的“貝芪益肺片”、通藥制藥的“敗毒散顆粒”等5個中藥新藥品種正在研發中;“萬通筋骨片”、華夏藥業的“苦碟子注射液”等12戶企業的6個品種,已成功入選全國首批100個療效獨特中藥品種。
以扎實的醫藥產業為根基,通化的中醫藥產品正以新形態撬動更廣闊的消費市場。其中,“百草之王”人參在通化的深度轉化最為典型。
走進位于鴨綠江畔的集安市益盛漢參產業園,可以看到人參的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都有對應的深加工產品,通過片、膏、粉、劑等多元形式呈現。“讓人參走進千家萬戶,既要讓人們知道怎么吃、吃多少,也要方便攜帶、食用,這些都已經通過技術手段開發解決了。”園區總監曲建軍說。
從消費者需求出發,適配相應產業鏈,讓企業與市場雙贏。益盛僅在人參保健食品的味道開發上,就出品了適合老年人口味的人參苦后回甘的原味產品;適合青少年口味的,以藍莓搭配突出甜潤;適合女性口味的,還有紅參石榴汁等飲品……
“人參要擺脫作為初級農產品銷售的困境,只有通過精深加工,把它變成便于百姓使用的產品,才能做大做強。”益盛藥業董事長張益勝說。
在通化,人參不僅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都被開發出國藥準字號產品,還被加工成保健品、化妝品、生物制品等5大系列800多種產品,滿足大眾消費需求。
從沉浸式體驗上山采參,到品嘗一桌豐富的“人參宴”,游客能夠打卡的“參旅融合”項目不斷豐富。這也促進了中醫藥傳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,對上游產業的發展形成反哺。
謀“千億級核心”做強創新支撐
“第九屆中醫藥發展與科學大會在通化市舉辦,為我們同與會專家學者建立聯系提供了契機,為謀劃中醫藥產業發展帶來重要的外腦智慧。”丁全剛說。
助力中醫藥產業的發展,東北山城從來都是不遺余力。“政策不翻燒餅,歷屆班子接力”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——自1995年正式確定實施醫藥城建設發展戰略以來,通化都牢牢篤定醫藥主軸接續推進,為“藥濟天下”的發展與布局形成政策保障。
通化雖地處山區,但并不妨礙其成為中國醫藥領域科技創新的高地。目前,通化已建有省級以上科創中心、重點實驗室、科技企業孵化器、中試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33個,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、陳凱先等24位醫藥領域權威專家組建“通化市醫藥健康產業高端智庫”。
“張伯禮院士工作站”“全國醫藥健康技術轉移服務云平臺”和吉林大學、長春中醫藥大學、吉林醫藥學院等8家高校的技術轉移分中心等也相繼落成。通化還與多個高校院所簽訂科技戰略合作協議,建立高層互訪、科技巡診、互派干部掛職和人才培養等校企合作工作機制,推動金馬、萬通等20多家醫藥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。
在此機制保障下,“中藥大品種清肺抑火片技術升級與產業化項目”“壯骨伸筋膠囊生產工藝改進變更研究”等40余項中藥領域科技成果在通化落地轉化。在吉林省“一主六雙”高質量發展戰略布局下,通化扛起“長遼梅通白延醫藥健康產業走廊”的“千億級制造核心”重任的底氣越來越足。
創新服務意識,優化營商環境,早已成為通化各級政府的共識。為更好推動醫藥企業的發展,通化市工信部門為企業設立專班,與企業共同研究建立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。制度建立后,企業可自行或者委托其他藥品生產企業生產藥品,也可為其他授權企業生產藥品。
“這讓一些成熟產品的產量顯著提升,滿足市場的需求。”吉林萬通藥業副總裁陳亞雙說,各部門主動上門服務,為企業排憂解難的效率更高,讓企業專心致志謀發展。
經過多年發展,在中醫藥領域,通化已有獨家品種137個,中藥保護品種10個,自主研發品種39個,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32個。對多種道地中小藥材的開發持續深入,促進各領域資源形成合力,增強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信心。
通化市委書記孫簡介紹:“未來,通化將在壯大產業規模上持續用力,全面啟動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暨沖刺千億級經營規模三年行動;在加快成果轉化上精準發力,借助院士專家等高端智力,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和藥品研發;在促進中醫傳承上集聚合力,抓好中醫藥人才培養,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,奮力開創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新局面。”